第六十章 英雄豪杰 海内一统-《帝御仙魔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说到这,李晔停顿了一下,摸着下巴一本正经道:“说‘忽悠’这个词,好像有些过分,毕竟你们也是咱们汉唐文明的一部分,代表了咱们的颜面,也不是完全骗人家。

    “你们先回去改改教义,重点还是让旁人知道咱们的厉害,引起他们对汉唐的崇拜,以能到大唐长安,能做一个唐人为荣。激发他们为了成为唐人,不惜奋斗一生的热情!‘忽悠’这个词改一下,“思想改造”或者说‘促进思想进步’,更准确一些。”

    听李晔这么说,无空和卫小庄都是一脸难色。

    李晔动动嘴皮子倒是轻松,真要这么改变两教的教义,那可是一个巨大的工程。

    不过既然李晔下了命令,他们也没有拒绝的余地,只能依言照办。

    工作量虽然大,但李晔描绘的前景却非常诱人。只要想想日后全真观、无空释门所到之处,都是心向大唐之人,都是为了成为大唐人奋斗一生的百姓,那就是一件让人疯狂的事。

    为了成为唐人奋斗一生,跟为大唐奋斗一生,有什么区别?等他们到了大唐,是要给大唐朝廷交税的,日后落了户籍,就是正经唐人了。

    而能做到这一点的,自然都是各邦精英,让他们都成为大唐的一砖一瓦,也算是人才引进了,绝对可以促进大唐繁荣。

    当然,得提高成为唐人的门槛,人数也要严格控制,地位也要有所限制,不能让安禄山的旧事重演。

    想通这一点,无空和卫小庄觉得,有朝一日,全真观和无空释门,真的有可能建到天边。

    无空和卫小庄出门后,李晔顺手拿起一份公文,再自然不过的批阅起来,仿佛刚刚只是说了一通家常话。

    此时他还没有意识到,对内只是朝廷下辖的江湖宗门,对外却是改变敌国人思想的两教,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,逐渐成了国家特务机构。

    这个强大无比的特务机构,有教义有实力,既可以改变人的思想,又能摧毁人的肉体。

    对待能化敌为我的百姓时,教义是散播天朝福音的利器,对待不能化敌为我的“落后派”时,实力就是送他们进入地狱的刽子手。

    不断完善自我的全真观和无空释门,真正成了唐军开拓边疆的有利先锋。

    他们是让敌国统治者闻风丧胆的恶魔,却也是让敌国百姓争相追捧的天师......使。

    ......

    如王建所料,春暖花开之时,李晔调集了关中各镇军队,并及新编的神策军,开始向汉中进发,准备彻底解决蜀中这个卧榻之侧的酣睡之辈。

    新编的神策军,是抽调各藩镇军精锐组成,一方面确保了它本身的强大战力,另一方面,也削弱了藩镇的军事实力,是一举两得之事。

    藩镇军队,开始的时候,大多由流民构成,后来形成了藩镇内的稳固利益团体,一切只为了藩镇和自身生存、利益。

    每逢朝廷有诏,藩镇军队出战不肯拼命,遇到危险就退散,有好处就向前,没赏赐就怠工,对朝廷命令阴奉阳违,甚至是直接无视,造成了所谓“骄兵悍将”的局面。

    对朝廷而言,藩镇军已经跟雇佣军很类似。

    他们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生存法则,对朝廷全无效忠之心。

    现在有李晔在,藩镇不敢作乱,朝廷派下的文官武将与修士,逐步掌握了藩镇权力,控制了局面。

    在推行新政,让百姓耕者有其田、安居乐业,解决了流民问题后,藩镇存在的根基被削弱,再通过逐步蚕食藩镇军的实力,达到最终让藩镇不复存在的状态,就是李晔解决藩镇毒瘤的办法。

    冬日,李晔跟岐王出战河西的时候,李振、崔克礼等人,已经完成了对神策军的初步选编。人数虽然暂时不多,但也有了三十万,且以平卢军为骨干。

    新的神策军被李晔命名为长安禁军,暂时下辖三个番号:龙骧军、虎卫军、狼牙军。每军十万战兵,设一名主将,号为统兵大将军,下辖一名副将。

    为免权限过重,禁军不设主帅,只设各军统兵大将军,统一归枢密院管辖。龙骧、虎卫、狼牙三军,分别以赵破虏、赵炳坤、上官倾城为大将军,赵念慈、杨行密、孙儒等都在副将之列。

    三十万百战精锐,就是李晔强干弱枝政策的第一阶段成果。

    三十万长安禁军,并及二十万关中各镇军队,浩浩荡荡进入汉中后,暂时停止前进,得到十来天的休整时间。

    接下来,大军就要向剑门进发,道路崎岖狭窄、难以行走不说,恶战一触即发,让将士们养精蓄锐,做好激战准备。

    李晔带着大少司命,并及李茂贞、宋娇两人,在大军休整之际,飞临大小剑山上空,俯瞰剑门雄关。

    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。大军入蜀,得走狭窄危险的山中栈道不说,还必须攻克锁山的剑门关。这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,还配有专门的护关法阵,真人境拿它也没辙,古来割据蜀中的势力,都是依仗这个天堑雄关。”

    岐王打开折扇,在胸前轻轻摇晃,风姿卓约而优雅,“王建虽然因为两场大战,损兵折将甚多,但若是死守剑门关,大军要进入蜀中,仍是极为不易。”

    李晔见她话说得严肃凝重,却一副胸有成竹之态,笑笑道:“岐王莫非已经有了破关良策?”

    “破关良策我是没有的。”岐王啪的一下收了折扇,轻轻敲打着掌心,顿了片刻,“但平蜀之计,我却有一个。”

    “还望岐王不吝赐教。”李晔装模作样的拱拱手,很配合的说道。

    岐王眼角露出笑意,表示对李晔的配合很欣赏,“说来也简单。我走一趟成都,去劝降王建那厮。”

    李晔没想到对方的平蜀之计,就是单人独骑去劝降王建!饶是已经习惯了岐王越来越重的鲁莽霸气,此刻也深感意外。但看岐王的样子,的确不像是说笑。

    李晔正经道:“若能劝降王建,自然善莫大焉,我和陛下也不吝保他一生富贵。强攻剑门关,将士的确会损失惨重,给大唐增添无数孤儿寡母,然而此计也得切实可行才是。”

    他不认为李茂贞能说服王建投降。

    李茂贞拍拍李晔的肩膀,一副知心大姐大的模样,叹息都被她叹出了语重心长的味道。

    她认真道:“我跟王建相识于神策军,当初也算相交莫逆,后来一起留在凤翔军,参与平定黄巢之乱,也有浴血同袍之谊。当年事了之后,你,我,朱温,王建,在安王府欢饮达旦,也有兄弟之情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