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三十二章 痴心妄想-《第一讼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都说施恩不求报。夫人当初做善事时,想必也没有奢望有什么回报?怎么如今人家姑娘身份一变,夫人便觉得受了委屈呢?”“她是公主,可是当初在我家时,却一个字未提。她既然故意隐瞒,我过后找她清算有什么错?”“我记得当初萧姑娘确是因为伤重失忆了,她自己都不记得自己是谁?又怎么如实相告。如果她当时清楚自己的身份,你觉得她还会屈尊降贵来县衙做那些杂事?只为了每月赚二两银子?”

    “即便她当初忘了,找回身份后,也该回报一二。”

    “怎么回报?嫁给令郎。夫人可是太难为人家萧姑娘了。萧姑娘和五殿下早在抚阳镇时便定了情。何况当初真正救下萧姑娘的便是五殿下,夫人还记得在破庙里抱走萧姑娘,把她送到郎中那里的人吗?那位便是五殿下。严格说起来,萧姑娘最终嫁给五殿下,也算是报还他的救命大恩。”

    吴母怔住。

    “可是……她在我家养的伤,并没有跟五殿下一起啊。”

    “那时两人还不熟,以堂堂五殿下的身份,对一个身受重伤的小姑娘。他能施救,便是对她另眼相看了。到了令郎这里也是如此。萧姑娘贵为公主,怎么可能下嫁令郎?何况令郎并非优秀到人人称赞。令郎如今有这样一番境遇,已经算是极难得了。

    夫人心中不可生出太多贪念。

    不是你的,心中万不能惦记。

    有时候,富贵可并非全是福气。夫人可知萧姑娘寻回身份后为何不送些银两来感激夫人?萧姑娘不是不想送,而是不能送。若是左邻右舍都知道夫人藏了笔银子,试问夫人,有没有人为此铤而走险?夫人的安危恐怕都不能保证了。所以萧姑娘才没有送银子珍宝。

    萧姑娘是个心善的。

    她的回报是……免了抚阳镇三年的赋税。我们太平郡的百姓日子最是难过。不是因为我们懒,而是我们运气不好,耕种的土地有限,而且都不是肥田。

    所以日子过的紧紧巴巴。

    夫人才练得这么一身精打细算的本事。如今圣上下旨,免了太平郡百姓三年赋税。我们太平郡的百姓终于能休养生息了。三年后,日子过的定然比如今好上一倍。

    所以萧姑娘是个知恩图报的。她并非报还夫人一家,而是把恩报给了整个太平郡的百姓。”

    缪夫人语带感慨。

    缪县令刚接到的文书。

    因新帝登基,大赦天下,因太平郡是当今殿下的封地,所以格外开恩,免三年徭役。

    这可是件大喜事,所以缪县令才兴高采烈的接待了吴母,以为吴母知道曾经救下的姑娘如今当了皇后,会如何欣喜。

    缪大人本想和吴母一起畅想一下未来,不想吴母另存心思。

    缪夫人也不能保证是否劝服吴母。

    尽力而为便是。毕竟是个乡下妇人,眼只看到的只有对自己的好处。

    便不想想以萧樱的身份,怎么会嫁给一个唯唯诺诺的小秀才?

    真真痴人说梦。缪夫人又不好明讲,只能这般晓以大义。

    “你是说,萧姑娘不送银子,是为了我好?”

    “是啊。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。夫人一个守着家,银子只会招来灾祸。”

    吴母觉得缪夫人简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。不送银子怎么就是为了她好。如果真的想报恩,真的为她好,便多送银子。她也给儿子置办一幢新宅子。还能给儿子讨房漂亮媳妇……“可我还是觉得她不讲信用。”缪夫人也有些动怒了。“也许,夫人既然冥顽不灵,我便替夫人写封信能令郎吧。夫人想说什么,我便替夫人写什么。”缪夫人心想,既然有好日子不过,偏要折腾,便由着吴母去折腾。

    她倒想看看吴母有没有后悔的一天。

    吴母听不出其中的冷意来,忙笑着点头。

    她絮叨了许久,大意是小秀才怎么那么笨,到手的媳妇飞了。

    缪夫人一边写一边撇嘴。

    自家儿子可比小秀才俊俏多了,她都没敢痴心妄想。

    吴母真敢想啊。信中让小秀才一定要讨个说法。缪夫人如实写了,又给吴母念了一遍,确认天误才封了口,交给往返京城的差役。

    送走了吴母,缪夫人长舒了一口气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